「這是個拓荒的時代,我們在尋找下一個提問。」
如何達成永續環境,與自然共生,是刻不容緩的挑戰。為了解決問題、改善生活,我們需要從利他、共享、合作的信念出發,從大量的資料中找出最強的相關線索,思考未來的趨勢。
走入地震、水資源、空氣品質、防救災等民生領域,我們將見證許多人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應用,面對災害來臨,提早防汛抗旱、預測空氣品質、發布地震警訊;同時在萬物聯網的脈絡,找出無數種溝通、聯結的可能。
It is a critical challenge to us - how do we sustain the environment and coexist with nature. 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we need to start with the beliefs of altruism, share and cooperation, then find clues from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s.
Looking into the four fields of “Earthquake”, “Water Resources”, “Air Qual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we will witness pioneers applying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o disaster confrontation, flood and drought prevention, air quality prediction and earthquake warnings announcement. Through Civil IoT Taiwan, there are countless possibilities for dialogue.
這是一場與未來相聯的對話練習
你知道什麼是物聯網嗎?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物聯網為我們的生活發揮了很多重要的功能,例如「提早6小時預知淹水潛勢」、「提早10秒鐘發佈地震警訊」、「提早72小時預知空氣品質」...等。天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本特展呈現2017-2020年的前瞻基礎建設「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執行成果與效益,以大數據、AI人工智慧技術及物聯網為基礎,針對地震、水資源、空氣品質、防救災四大民生領域,推動更深入的數位治理。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作為一個與社會連結的所在,協助民眾藉由監測系統、資訊平台的整合,了解可以如何應用獲得的數據以及政府投資的成果,融合科學、環境教育、視覺藝術,描繪與人類生活所產生的關聯性,透過與環境的對話,探究數位科技面對問題時的解決策略與方法。
《致:拓荒者》為《在萬物相聯中對話-民生公共物聯網特展》揭開序幕,邀請民眾認識、了解、體會「民生公共物聯網」。透過「提早6小時預知淹水潛勢」、「提早10秒鐘發佈地震警訊」、「提早72小時預知空氣品質」、「18,096個感測站預知災害發生」等,讓民眾有機會相互對話,思考物聯網、AI人工智慧與日常生活的關聯,領略專家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困難,一同見證政府運用前瞻科技解決民生問題的目標與成果。特展聯結36個政府單位、學研界、產業,以及41個感測器、25支影片、8個模型,展覽包括「與地震對話」、「與水對話」、「與空氣對話」、「與災害對話」等4大展區,以及透過中央區的「與民生公共物聯網對話」了解民眾最關心的是哪一個民生領域、「沉浸式體驗空間」與民眾對談其實物聯網就是生活的一切、分享與反饋區的「民生公共物聯網的未來」邀請民眾一起想像有什麼物件也可以加上感測器蒐集數據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