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內容暫無您的語言 (正體中文)

展覽介紹

展覽名稱

明日的花 Tomorrow’s Flowers

主辦單位

241藝術空間

展期

2022-11-04 ~ 2023-01-01

地點

新竹241藝術空間

地址

新竹市中央路241號6樓

策展人/黃米露 當千禧年來到,全世界的人類一起見證了世界末日並沒有如預言般降臨,我們都以著狂歡的姿態慶祝明日光景的蒞臨。伴隨著科技如巨獸般快速發展,人類在有共識地追求生命健康醫療的研發、資源永續發展及性別平等平權之議題,也同時面臨環境變遷帶來的溫室效應及沙漠化現象。伴隨製造文明的過程中,我們享受著科技進步的成果,也開始付出其代價。全球空汙議題、暖化效應間接影響地震海嘯,進而威脅核能輻射外洩,也因為極端氣候而引發森林大火,甚至於2019年全球更正式進入防疫隔離時代,而倡議多年的和平主義依然未消彌戰火的野心。 若說二十世紀是工業革命後帶來萬象繁榮的科技盛世,那麼已走過五分之一的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未來,依舊繁花似錦又或是將逐漸枯萎殆盡?! 本檔展覽邀請含跨X、Y、Z世代總共十一位插畫藝術創作者,透過他們的插畫創作去描繪經歷千禧年後至今,面對世界變遷之下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 X世代是指西元1964-1980年代出生的世代。根據維基百科之資料顯示,“X世代”此詞彙最先出現於一位匈牙利美國籍之傳奇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相片特輯中,他如此形容:『我們稱這個未知的世代為X世代。這世代中。我們意識到,縱使我們滿腔熱誠,有些事情還是憑我們的財力及能力都做不來的。』 這段時間世界經歷了中國文化大革命、人類首次登陸月球、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而臺灣經歷了退出聯合國、推出十大建設、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高雄美麗島事件,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正式成立。 Y世代,出生於西元1980年至1990年,又被稱為千禧世代。在這二十世紀最後一個世代,因為科技帶來的躍進,個人電腦及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不但大幅度改變人類過往資料攝取及閱讀紙本之習慣。BB Call更在全球通訊上有了普及化的影響,盛行起數字密碼的交流。而在環境、政治及經濟快速變動之下,他們樂於旅遊習慣遷徙。與X世代最大的差異性在於,Y世代族群的工作目的是為了日常生活體驗,而非社會地位及成就等遠大願景。發生於這世代的世界事件如:兩伊戰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中國北京天安門事件、兩德統一。 Z世代代表為出生於1990年後期至2010年前期的群族,誕生於網際網路開始活絡於日常生活的他們,身邊充斥各種3C產品,從通訊軟體至社群軟體均與網際串連息息相關。是第一批從現實世界串連起電子虛擬網際的原生世代,也有“千禧寶寶”之稱。Z世代群族對事物的理解組織能力強卻黏著度低,其社交溝通方式追求迅速與獨特,對於虛擬群體的認同度遠超過現實生活的交流。對二次元文化的關注與追隨,是這世代的獨特潮流。然而這期間世界的紛亂未曾休止,波斯灣戰爭、盧安達大屠殺事件、首隻複製羊桃莉的誕生、臺灣921大地震、美國911事件、第二次波斯灣戰爭、SARS瘟疫、南亞大海嘯、四川大地震、經濟大蕭條結束,及Bitcoim比特幣(加密電子貨幣)問世。 來到這當代我們稱之的插畫,在過去被稱之為插圖。其功能使用於將商業傳播資訊、故事散文等文字內容給圖像視覺化。這些早期被歸類於報紙書刊的資訊輔助圖像,隨著世代社群通訊軟體的更新汰換,從1998年Yahoo即時通、1999年微軟MSN中我們經常使用的圖像表情icon,至2004年Facebook上線,於2011推出Messenger功能,同年LINE問世,提供角色貼圖給大眾免費或付費下載。除了在通訊軟體上被大眾廣泛應用,插畫的圖像應用也於臺灣2005年開始興起創意市集時,為許多圖像創作者於自身擁有著作權法上之重製權使用。常見於將圖像印製於紙本卡片、手提袋、布類印刷甚至圖像角色的布偶製作。 當大眾還在把插畫當作是商業應用的圖像時,2004年臺北當代藝術館推出“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展覽,策展人陸蓉之以『動漫畫帶動了新世紀美學,從虛擬世界到真實情感的互動,由數位影像的鮮亮色光,和變幻多端的造型中,培養出新世代的審美品味。這些絢麗的視覺效果,帶有隱喻與幽默的內容,充斥在亞洲的流行文化之中,在生活中體現這種虛擬的美學立場。』於是插畫逐漸從平面構圖延伸立體捏塑,再成為動態影像的網路串流,更進一步開始成為流行文化的圖像符碼,時尚舞台的授權IP,以及藝廊美術館相爭典藏的當代藝術品。 2011年福島核災,奈良美智的一張“NO NUKES”插畫海報電子檔於社群發表被海量轉發,臺灣小路映画開始於網路募集臺灣插畫家透過插畫作品共襄盛舉,不到三個月募集作品超過100張,與協助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辦全國反核主題之巡展。不單止於反核海報,2013年用插畫以“愛的箴言”主題呼籲以領養代替購買,支持動保,2019年募集反送中海報支持香港,臺灣插畫於近代更成為呼應當代議題的圖像勢力與慰藉,更甚至成為想像未來的圖像啟示錄。 2022年2月的烏俄戰爭讓全球反戰意識再次高漲。因此本展覽以花為符碼,概念來自1960年末至1970年初的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英語:1960s counterculture movement)的口號:「Flower Power。」除了表達支持反戰追求和平的意象之外,也想透過花來傳遞生命之脆弱又堅毅的精神。透過11位插畫藝術家的作品,規劃四大展區以「彼岸」、「鏡像」、「信念」及「剎那」代表世代意識的察覺轉化為視覺圖像作品作為主題之探討。 「彼岸」,花開彼岸意喻為無盡的思念、悲傷的分離、像是只能回溯不可返回的往日情懷。如同一顆未能萌芽的種子,只能寄託在彼端想像它的盛開。因此由1979年出生的插畫藝術家Croter作為X世代的代表,以“對不起,是我不夠好”為主題,述說如何轉換自己內心面對世代快速更迭,而產生的徬徨及負能量,成為繼續前進的動力。及1983年出生的插畫藝術家michun作為Y世代初期的代表,以“情緒標本”為主題,探討這個當代憂鬱症對於人的影響。 「鏡像」,以為鏡花水月般虛幻不實的遙遠事物,卻如鏡像般發生於周邊。過往與今昔得比照,在Y世代代表插畫藝術家:Norman “這是一件禮物?”,及Z世代代表插畫藝術家羅寗“呼吸”、25度“和平的種子”、夏仙“碎光之中,地面以上”,敘述疫情及戰爭帶來的衝擊造成對日常生活的改變及影響。 「信念」,在Y世代插畫陶藝家不討喜的“眼淚是珍珠”及Z世代插畫藝術家黃馨的“蠟燭花森林”中,看見他們如何轉換那些戰爭與疫情的衝擊,透過作品傳遞人們努力療癒自我與他人的信念。 「剎那」,意味著一瞬即為永恆。在當代主流以Y世代為主的階段下,邀請Y世代創作者們,Ballboss的“開窗計畫”、阿尼斯特的“在夾縫中看見”及林孜育的“顧自綻放”中,窺探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生存在面對日復一日的日常裡,所選擇的處世哲學。 最後,觀者們可以來到展間的最後一區:“明日花園”,提供觀者透過展卡書寫掛置其中,以此互動參與本展,除了欣賞插畫豐富的內容及平面、立體、動態循環、複合媒材結合等多元性展出,更一起隨著插畫藝術家們的作品議題來共同思考,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世代如何的時代風景。

作品導覽

查看更多作品

關於策展

查看更多介紹
黃米露 Milu Huang

策展人

黃米露 Milu Huang

學歷背景為建國工專士木科畢業。捨棄十年公務員身份,轉以文字工作者出版過三本小說,擔任過品牌形象廣告公司之企劃及2010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之活動執行。 於2011年正式成立小路映面工作室,致力臺灣獨立影展之推廣及插畫藝術之展演。近年持續在臺灣累積多檔主題活動展覽及社區成果,例如臺中士庫街區活動、審計新村初期市集規劃、中興新村“省府日常散策”之初期策劃,“轆轆散步市集"首期指導規劃。 藝術展出合作相關:臺北當代藝術館之赤峰街 『街大歡囍』、臺中勤美術館綠圈圈藝術祭、國美館活動策劃、新竹美術館之東門市場復興、新北市文化局和松山文創園區及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亦協辦過臺北插畫藝術節及講座規劃執行。 海外合作經驗包含2012年與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與義大利ASOLO藝術節,及2015年中國天津泰達藝術季之藝術家現地創作參與2019上海亞洲插畫藝術節之協辦。 秉持『堅持夢想小路,完成人生大道』之精神,除了鼓勵創作者投入當代藝術創作,並協力透過活動策劃推廣至民間生活日常。以街區進入社區,脈絡式的提升文化水平,並透過多元化的結合及案例,讓世界看見臺灣創作職人之深度及精彩。
Croter

藝術家

Croter

Croter,本名洪添賢,1978年生。 設計師與插畫工作者,2004年開始投入獨立創作與設計,擅長使用多種插畫風格與設計結合,並且喜歡使用超現實變異的手法繪製插畫,融合神話故事與諷刺性的幽默,用天真爛漫的語氣緩緩傾訴人生與社會的現實。
michun

藝術家

michun

1983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擅長使用溫暖色彩表現繪畫,現職插畫家、動畫師、平面設計師,作品散見於文學小說、動畫、廣告等。2018年受邀參展「salon des beauxarts 2018」至法國巴黎展出,2019年獲選「兩岸四地中青年藝術家駐站計劃」至杭州兩岸交流中心駐村。 近年涉足音樂影像,參與金曲獎、金鐘獎典禮視覺動態影像、演唱會視覺設計,2021年入圍第32屆金曲獎最佳MV獎導演。
羅寗與黃鼠狼 Ning&Weasel

藝術家

羅寗與黃鼠狼 Ning&Weasel

羅寗,臺灣插畫創作者。靈感來自生活人事物,喜歡街道觀察、紀錄日常細節,並將之融入創作,創造場景來述說故事。 筆下的角色「黃鼠狼」,時常漫遊於作品畫面之中,也帶領著觀者,一起找尋在場景裡的共同記憶。 臺灣店鋪場景系列《活所在_Live In Place》持續連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