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內容暫無您的語言 (正體中文)

#4

車站站體變遷史

新北投車站站體六階段變化 一、大正五年(1916)屋頂三個窗戶時期 此時期的「新北投站」站體較小,只有簡單的上、下車作用,因此命名為「乘降場」。後續曾經歷兩次的擴建,木料為木材質搭建。 二、大正九年(1920)第一次擴建 車站加寬一疊榻榻米大小的切符口(剪票口)。 三、昭和十二年(1937)屋頂四個窗戶時期 因旅客數量上升,站體不敷使用,又以原有樣式,擴建3分之1的站體。 四、民國五十年代(1960) 新北投火車站拆除前將屋頂換成波浪板,民國七十八年(1989)十月十六日開始拆遷,同年十月底搬至彰化臺灣民俗村。 五、民國七十八年(1989)彰化時期 車站遷移至彰化民俗村,原先站體銅瓦已改為黑瓦。 六、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車站回家 車站按昭和十二年(1937)年建築形式重組。 除了可以從建築外觀看出歷年不同幅度的變化外,車站字體也因時代而有所不同: 原先為楷書,遷移至彰化時期換為圓體,閱讀順序也改為由左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