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content is not available in your language (English)

#31

失土 計畫

王振豪

主標題:失土 計畫 副標題:適應性農業生產系統 基地:嘉義縣溪口鄉 學生姓名:王振豪 指導老師:河村禎彥 台灣未來的農業生產可能與未來氣候危機共存嗎?我認為除了防禦性的手段外,我們也能主動地與災害 『 共生 』,甚至將災害帶來劣勢轉化為設計規劃上的優勢,反向利用災害。 / 氣候變遷下,台灣在世紀末將面臨海平面上升、極端高溫、極端降雨變率等氣候危機。海平面上升不僅淹沒沿海耕地,更使地下水和土壤鹽化;極端高溫除了對作物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也促使地表水分劇烈蒸散,並在夏季帶來更極端的瞬間降雨量;冬季帶來更極端的乾旱,極端降雨變率將成為常態。 / 上述的災害將直接或間接衝擊農業生產活動。台灣農耕地主要分布於中南部,而氣候變遷造成的危機也以中南部所受的衝擊最為巨大。其中,嘉義和雲林除了是農產品主要產區外,也是世紀末氣候危機下的重災區,雲嘉地區的耕地將有 35% 面臨夏季淹水、冬季缺水的威脅。 / 首先針對嘉義和雲林各行政區的主要生產作物做歸納,並挑選出 8 種作物,再分析這 8 種作物的生長習性,歸納出 3 種種植系統。經由分析雨洪和乾旱的好發地點,發現河川和水圳的兩側通常為災害好發地,因為這些農田的灌溉水主要都直接取自於周圍的河川或水圳。而在所有的淹水紀錄中,以嘉義溪口鄉美南村最為嚴重,因此選擇此地做為設計發展的對象,並選擇兩條水圳的交會處同時也是最容易發生雨洪和乾旱的地方,藉此讓設計可以針對雲嘉地區的農業危機提出另一種與災害互利共存的模組化種植方法。 / 『 水 』是作物生長的必要條件,亦是作物生長的主要威脅。未來極端降雨情境下,本設計在全年皆可生產作物的同時,能在雨季儲留足夠全年使用的灌溉用水,甚至將多餘的地表逕流水注入地下水含水層;旱季能不依賴抽取地下或河川水源亦能達到灌溉水自足。最終達成單一基地內,水的轉換、循環、灌溉、再利用。